当前位置: 首页 > 执法监察

市应急局“有限空间作业”普法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1-06-09 17: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应急管理局 字号:[ ]


上线嘉宾:威海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四级主任科员 韩伟

主持人: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听众朋友们下午好,欢迎收听威海新闻综合广播正在直播的《“谁执法谁普法”机关普法进行时》,我是主持人陆一。每周一下午3点节目中,我们会邀请机关普法人员做客直播室,紧扣社会热点,对涉及老百姓关心热点的政策法规进行权威解读,帮您擦亮双眼,明辨是非、用法律保障自身权益。

“安全生产大于天,安全责任重于山”,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复杂严峻。近期随着天气逐渐升温,潮湿闷热,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的风险明显增高。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共发生10起有限空间事故,造成28人死亡,14人受伤,其中仅5月份就发生了6起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造成15人死亡,4人受伤,占上半年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总量的60%,由此可见,从5月份开始,进入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高发期。那么,什么是有限空间?它具有哪些特点和危险性?如何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后应该如何进行应急救援?我们今天请到了威海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四级主任科员韩伟,共同来和大家普及这方面知识。韩队长您好!欢迎做客我们机关普法进行时栏目。

韩伟: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谁执法谁普法”机关普法进行时》节目,今天我们将围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有关内容与广大听众朋友们进行互动和交流,也请广大朋友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虚心接受并不断改进,努力推动威海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到了,今天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韩队长,您能不能先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有限空间,它都有什么特点和分类呢?

韩伟:好的,主持人。相信关注安全生产的朋友们都或多或少听说过“有限空间”这个词语,那么什么是有限空间呢?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它的特点呢:一是有限空间是一个有形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空间,既可以是全部封闭的,也可以是部分封闭的。二是有限空间限于本身体积、形状和构造,进出口大多较为狭小,或进出口设置不便于人员进出,但人员可以进入开展工作。三是有限空间在设计上未按照固定工作场所考虑采光、照明、通风和新风量等,要求人员只是在必要时进入进行临时性工作。四是有限空间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可以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三大类。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管沟、暗沟、隧道、涵洞、地坑、深基坑、废井、地窖、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地上有限空间如酒糟池、发酵池、腌渍池、纸浆池、粮仓、料仓等。密闭设备如船舱、储罐、车载槽罐、反应塔、窑炉、烟道、管道等。

主持人:刚才,韩队长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有限空间,有限空间的特点和分类。那么,我们想了解一下什么是有限空间作业,以及有限空间作业都有哪些安全风险?

韩伟: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作业。常见的有限空间作业主要有清除、清理作业,设备安装、更换、维修作业,涂装、防腐、防水、焊接作业,巡查、检修作业等。比如,进入污水井进行疏通作业,进入发酵池进行清理作业,进入污水调节池更换设备,在储罐内进行防腐作业,进入检查井、热力管沟进行巡检作业等。这些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中毒、缺氧窒息、燃爆三种。

中毒是有限空间事故中最常见的种类,而造成中毒的典型物质有:硫化氢、一氧化碳、苯和苯系物、氰化氢、磷化氢等。它们的来源包括:有限空间内存储的有毒物质的挥发,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毒气体,焊接、涂装等作业时产生的有毒气体,相连或相近设备、管道中有毒物质的泄漏等。这些有毒气体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再经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呼吸、神经、血液等系统及肝脏、肺、肾脏等脏器造成严重损伤。其中,硫化氢和一氧化碳可能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有毒气体,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气体,比空气重,易积聚在低洼处。硫化氢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火、高热等点火源将引发燃烧爆炸。硫化氢易存在于污水管道、污水池、炼油池、纸浆池、发酵池、酱腌菜池、化粪池等富含有机物并易于发酵的场所。低浓度的硫化氢有明显的臭鸡蛋气味,可被人敏感地发觉;浓度增高时,人会产生嗅觉疲劳或嗅神经麻痹而不能觉察硫化氢的存在;当浓度超过1000mg/m3时,数秒内即可致人闪电型死亡。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重与空气相当。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00~300倍,因此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甚至导致人员死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煤气中毒。一氧化碳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火、高热等点火源将引发燃烧爆炸。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焊接作业是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其次,缺氧窒息也是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中较为常见的种类。正常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0.9%,但是当氧含量低于19.5%时就会造成缺氧。缺氧会对人体多个系统及脏器造成影响,甚至致命。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当氧气含量体积浓度为6%-8%时,8分钟即可100%致死,氧气含量体积浓度为4%-6%时,40秒内即可昏迷、痉挛、呼吸减缓、死亡。引发有限空间作业缺氧风险的典型物质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氩气等。缺氧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或物质的氧化作用,有限空间内的氧气被消耗导致缺氧;二是有限空间内存在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氩气、水蒸气和六氟化硫等单纯性窒息气体,排挤氧空间,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造成缺氧。

这里要向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很多朋友认为自己可以憋气1分钟甚至几分钟以上,在有限空间作业时,如果发现存在有毒气体或者感觉身体不适,完全可以屏住呼吸进行逃生,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人体在吸入部分高浓度有毒气体及惰性气体时,几秒内即可迅速昏迷,造成休克、死亡,甚至闪电型死亡,比如吸入高浓度的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等。

第三种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风险是燃爆。燃爆是指有限空间中积聚的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混合物浓度达到其爆炸极限,遇明火、化学反应放热、撞击或摩擦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等点火源时,就会发生燃爆事故。有限空间作业中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有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以及铝粉、玉米淀粉、煤粉等可燃性粉尘。

此外,有限空间作业还存在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高温高湿等安全风险。在某些环境下,上述风险可能共存,并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主持人:通过韩队长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的讲解,我们知道有限空间作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作业活动,那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如何做呢?

韩伟:有限空间作业作为一项高危作业,随着事故的频繁发生,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它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可以参照《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来开展,最基本的要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主要包括责任制、作业审批制度、现场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重点是下面六个要点,有一项做不到,就可能涉及行政处罚,一是辨识本单位所辖范围内的有限空间,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名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可能的事故及后果、防护要求,作业主体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二是对辨识出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以提醒人员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三是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在培训记录上签字确认,单位应妥善保存培训相关材料。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基础知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及应急救援装备的正确使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四是作业单位应配置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加强管理和维护保养,确保处于完好状态,发现影响安全使用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常用的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有气体检测报警仪、通风设备、照明工具、通讯设备、送风式长管呼吸器、正压呼吸器、紧急逃生呼吸器、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三脚架等。五是单位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六是开展有限空间作业要制定作业方案,而且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作业前很关键的一步,确认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必须进行有害因素检测,而后按照方案作业。

主持人:通过韩队长讲解,我们了解到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要求,那么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时,需要什么程序呢?

韩伟:开展有限空间作业,需要进行作业审批和作业前准备两个阶段的程序。

作业审批阶段,一是需要制定作业方案,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作业方案,并经本单位相关人员审核和批准。二是明确人员职责。根据有限空间作业方案,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并明确其安全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可以是同一个人。三是进行作业审批。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作业前对作业方案、人员、设备等方面进行审批,并签字确认,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作业前准备阶段,一是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安全要求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并履行签字确认手续。二是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作业设备和用具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修复或更换。当有限空间可能为易燃易爆环境时,设备和用具应符合防爆安全要求。三是设置围挡,封闭作业区域并在进出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占道作业的,应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夜间作业的,应设置警示灯,地面人员应穿着高可视警示服。四是作业人员站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打开进出口进行自然通风。可能存在爆炸危险的,开启时应采取防爆措施。五是存在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设备设施、物料及能源时,应采取封闭、封堵、切断能源等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并上锁挂牌或设专人看管,防止无关人员意外开启或移除隔离设施。六是有限空间内盛装或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应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七是作业前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垂直方向的检测由上至下,至少进行上、中、下三点检测;水平方向的检测由近至远,至少进行进出口近端点和远端点两点检测。应根据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气体种类进行针对性检测,但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和一氧化碳。当有限空间内气体环境复杂,作业单位不具备检测能力时,应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单位进行检测。气体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录。气体浓度检测合格,方可作业。八是经检测,有限空间内气体浓度不合格的,必须对有限空间进行强制通风。通风时,应输送清洁空气,严禁使用纯氧。单开口的有限空间,通风设备出风口应置于作业区底部进行送风,多开口的有限空间,应采用送、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确保有效通风。通风后,应对有限空间内气体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合格,方可作业;检测结果不合格,还应继续进行强制通风,直到检测结果合格为止。九是检测结果合格后,作业人员在进入前还应根据作业环境选择并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与安全防护设备,主要有: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呼吸防护用品、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照明灯和对讲机等。

主持人:通过韩队长介绍,我们了解到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时需要做大量的风险防控工作,那请您给我们讲解下如果发生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该如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韩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通过对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进行分析发现:盲目施救问题非常突出,近80%的事故由于盲目施救导致伤亡人数增多,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致死人员中超过50%的为救援人员。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施救的方法,杜绝盲目施救,避免伤亡扩大。

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在分析事发有限空间环境危害控制情况、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情况以及现场救援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判断可否采取自主救援以及采取何种救援方式。若现场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或进入式救援,并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非进入式救援是指救援人员在有限空间外,借助相关设备与器材,安全快速地将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移出有限空间的一种救援方式。非进入式救援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救援方式,但需至少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1.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佩戴了全身式安全带,且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2.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障碍物阻挡。而当受困人员未佩戴全身式安全带,也无安全绳与有限空间外部挂点连接,或因受困人员所处位置无法实施非进入式救援时,就需要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内实施救援。进入式救援风险很大,一旦救援人员防护不当,极易出现伤亡扩大。因此,实施进入式救援时,救援人员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防护安全、有效。例如,救援人员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全身式安全带、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才能进入救援。严禁无防护开展进入式救援,若现场不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及时拨打119和120,借助专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决不允许强行施救。受困人员脱离有限空间后,应迅速将其转移至安全、空气新鲜处,进行正确、有效的现场救护,以挽救人员生命,减轻伤害。

主持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加强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其职能的重要体现。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围绕“有限空间”的普法解读到这里就暂告一个段落了。谢谢您的收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